2025年6月9日,北約戰略傳播卓越中心(NATO StratCom CoE)發布文章《情報與戰略傳播》(Intelligence and Strategic Communication)。文章指出利用情報實施戰略傳播,即通過故意釋放情報,以塑造觀念、威懾對手、歸屬責任、促進凝聚力和增強可信度,歐洲和美國安全部門持續積極應對外國對手以此手段構成的威脅。
《情報與戰略傳播》
編譯:汐之
全文摘要與關鍵詞
1.情報在戰略傳播中的效用:權力投射(建立權威敘事)、威懾(迫使對手調整行動)、歸因(揭露敵對行為主體)、凝聚力構建(統一內外部威脅認知)及公信力強化(支撐政府聲明)。
2.情報的歷史演變:從早期案例(如古巴導彈危機)到2014年后系統性應對俄羅斯混合威脅(如斯克里帕爾事件),再到烏克蘭戰爭中的全方位披露。現代技術讓軍事欺騙成為現代戰爭的關鍵特征,例如在納卡沖突與俄烏沖突中均有體現。
3.驅動因素:技術變革(AI和社交媒體加速虛假信息傳播)、開源情報(OSINT)崛起(如Bellingcat的獨立調查補充官方情報)、政治意愿增強(對混合威脅認知深化)。
4.存在風險:過度披露可能暴露情報來源,引發對手適應性反制;錯誤或政治化情報(如伊拉克WMD事件)將損害長期公信力;意外后果包括外交靈活性受限或沖突升級。
5.未來建議:未來需平衡透明度與保密性,避免情報工具化,同時在認知戰場上以創新與克制應對全球性挑戰。
6.評述:情報的戰略傳播已成混合沖突時代的關鍵能力,但其有效性依賴精準目標校準、多源信息整合及對公信力的維護。
傳統上,情報作為國家決策的保密工具,其價值源于信息壟斷與隱蔽性。然而,數字時代的信息生態顛覆了這一邏輯——虛假信息泛濫、敘事爭奪白熱化、非國家行為體崛起,迫使國家將情報納入公開戰略傳播體系。國家行為體日益通過情報來塑造敘事、威懾對手并增強聯盟凝聚力,美英等國通過大規模解密戰略預警情報(如衛星圖像、入侵計劃),實現統一應對措施,有效削弱了俄羅斯的信息操控空間,加速了國際援助協調。
01
情報在戰略傳播中的效用
情報的戰略價值體現在多個維度,其不僅是權力投射的工具,能夠通過“敘事權力”定義國際議題的框架,還成為威懾手段,通過公開對手的隱秘計劃迫使其調整行動:
權力與影響力:通過權威情報建立“敘事權力”,定義國際議題框架并推動政策合法性,將復雜地緣沖突簡化為“侵略-防御”二元敘事,塑造道德合法性。烏克蘭戰爭初期,烏方持續發布俄軍裝備殘骸影像與士兵通訊截錄,將自身塑造為“科技游擊戰士”,有效扭轉軍力對比的認知劣勢。
威懾機制:披露情報不僅傳遞預警,公開對手隱秘作戰計劃以迫使其調整行動。以俄軍被迫放棄第聶伯河空降計劃為證,雖未阻止入侵,但顯著遲滯其攻勢。
歸因破局:針對混合威脅的“模糊性陷阱”,情報披露提供法律級證據鏈。英國在斯克里帕爾案中鎖定GRU特工護照信息、航班記錄與監控視頻,并追蹤其關聯的284個虛假社交賬戶,徹底粉碎俄方“烏克蘭生物武器陰謀論”。
凝聚力:在國內和國際層面形成共同威脅認知(如北約盟友對俄羅斯威脅的統一立場),增強政治和社會凝聚力。
可信度積累:以情報支撐政府聲明的真實性,當美英精準預測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的入侵時間與地點,其情報機構公信力從伊拉克丑聞中修復。
02
歷史演變與關鍵案例
情報在戰略傳播中的角色正經歷深刻變革。早期的情報傳播,如1917年的“齊默爾曼電報”和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展示了情報的戰略潛力,但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錯誤情報也暴露了重大風險。2014年后,面對俄羅斯的混合威脅(如選舉干預、網絡攻擊),西方開始更系統地公開情報以揭露干預行為,2018年斯克里帕爾事件標志著情報策略的現代化轉折。而2021-2022年烏克蘭危機中的情報傳播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美英通過衛星圖像和入侵計劃的細節,試圖阻止戰爭并削弱俄羅斯的信息優勢。
03
驅動因素
推動情報在戰略傳播領域應用的因素諸多,包括信息環境的變革、開源情報的快速發展以及政府對待情報的態度等。
信息環境變革:社交媒體和AI技術加速了虛假信息的傳播,傳統“政府-媒體”單通道瓦解,TikTok、Telegram等去中心化平臺成為主戰場,迫使政府在廣泛信息環境中爭奪敘事主導權。
開源情報的崛起:非國家行為體(如Bellingcat)的獨立調查與政府情報形成互補,降低了披露敏感信息的風險。
政治意愿:對混合威脅的認知提升(如俄羅斯干預選舉)促使政府更主動地公開情報。
04
情報在戰略傳播的應用存在風險
然而,情報的應用亦存在顯著風險。過度披露可能危及情報來源和方法,對手適應性也不容忽視,同時還要防止情報被過度政治化:
來源與方法暴露:過度披露可能暴露情報來源方式,收集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如信號攔截技術或線人安全),可能導致未來關鍵情報真空。
對手適應:敵對行為體會調整策略以規避監測(如俄羅斯GRU在斯克里帕爾事件后改進行動安全)。
可信度危機:情報的準確性是公信力的基礎,若情報錯誤或政治化,將長期損害政府公信力。德國2023年對12起“俄滲透案”的倉促指控,因三起證據不足反被俄媒炒作成“虛假宣傳”,凸顯過度反應損害公信力。
意外后果:公開情報可能限制外交靈活性或意外引發沖突升級,這些潛在后果需要在決策時謹慎權衡。
05
未來路徑與建議
面對以上風險和挑戰,文章最后強調需平衡透明度與保密性,并提出以下原則:
效果導向:秉持智能披露原則,明確披露目標(如威懾或歸因),避免無戰略意義的公開。
準確性:確保情報真實,結合第三方驗證后發布;建立國家情報公信力指標,避免政治化扭曲。
互補性:結合開源情報減少敏感信息暴露,核心敏感情報絕對保密。在烏克蘭無人機工廠遭襲后,烏方僅公布衛星熱源圖而非電子偵察數據,平衡警示與保密。
長期考量:維護情報機構的獨立性,防止其淪為政治宣傳工具。
06
評 述
本文揭示了情報職能從“秘密決策支持”向“公開戰略工具”的轉型,反映了信息時代國家安全戰略邏輯的變化。烏克蘭案例顯示,情報披露雖未能阻止戰爭,但通過預判俄羅斯行動削弱了其敘事操控空間。然而,過度依賴情報威懾可能低估對手的決心(如普京對烏克蘭的執念)。但技術是把雙刃劍:人工智能和開源工具既賦能了情報傳播的時效性,也加劇了真假信息的博弈。例如,俄羅斯“Doppelg?nger”偽造媒體內容,而西方需更敏捷地應對此類威脅。民主國家還需在透明與保密間權衡。若情報被用于政治動員(如選舉期間的威脅警告),可能加劇社會分裂或“狼來了”效應。
情報的戰略傳播已成為混合沖突中的核心能力,但其有效性取決于精準的目標校準、多源信息整合及對長期信譽的維護。在“后真相”時代,情報不僅是權力的工具,更成為塑造認知戰場的關鍵武器。
參考文獻:
https://stratcomcoe.org/publications/download/Intelligence-and-StratCom-FINA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