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信辦)對美國芯片巨頭英偉達(Nvidia)公司進行了約談,焦點直指其面向中國市場銷售的高性能AI芯片——H20。此次約談源于網信辦對H20芯片可能存在安全后門的擔憂:有跡象顯示該芯片或被嵌入定位追蹤等功能,甚至具備遠程控制能力,從而對中國用戶的數據安全構成威脅。網信辦要求英偉達就“H20芯片是否存在漏洞或后門風險”做出正式說明,并提交相關證明材料。此次事件迅速引起廣泛關注,原因不僅在于定位芯片這一敏感指控,更在于H20芯片本身所承載的中美技術與監管博弈,本文將對此事件進行梳理。
上圖截取自微信公眾號“網信中國”
一、背景脈絡梳理
要理解此次約談的來龍去脈,需要回顧H20芯片誕生和中美芯片管制博弈的背景脈絡。近年來,美國不斷收緊對華出口先進半導體的限制,中國則努力尋求替代方案。以下是圍繞H20芯片的關鍵時間節點:
2023年末:美國商務部更新出口管制措施,將高性能AI訓練芯片納入嚴格限制行列。這些措施旨在阻止包括英偉達A100、H100等頂尖GPU流向中國。1 為繼續開拓中國市場,英偉達被迫研發性能受限的替代產品。H20芯片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英偉達專門為中國市場定制了這款AI算力芯片,以符合美國2023年底實施的出口性能門檻要求。據報道,H20在架構上有所削弱,被視為英偉達H100等旗艦芯片的縮水版,用于規避美方禁令。2
2025年4月:隨著中美科技競爭升溫,美國特朗普政府進一步強化了芯片出口管制。4月,美國商務部突然下令禁止英偉達向中國出口H20芯片,理由是擔憂這款芯片可能被中國用于提升尖端AI算力,從而危及美國國家安全。當時,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等公開警告稱,允許H20出口將助長中國建設更前沿的數據中心,削弱美國領先優勢。由此,H20成為中美技術博弈的新焦點:一方面美方認定其性能仍過于先進需加以封堵,另一方面中方對禁令深感不滿。3
2025年5月:美國參議員湯姆·科頓牽頭提出《芯片安全法案》(Chip Security Act)。該法案要求包括英偉達在內的芯片制造商,在出口受管制的AI芯片時強制加入地理位置驗證機制,以便政府實時追蹤這些芯片的去向。4 其核心目標是在技術層面嚴控芯片用途,以防止被出口限制的美國先進芯片通過轉手、走私等方式落入中國等競爭對手之手。5
2025年7月:重要的轉折出現。僅在禁令發布三個月后,美國政府解除了對H20芯片的出口限制,允許英偉達恢復對華銷售。據悉,此舉是中美雙方為緩和緊張關系、推動貿易談判而做出的暫時讓步。據外媒報道,其中的背景之一是中方在稀土供應等問題上作出一定讓步,作為交換條件美方同意有限度放行H20出口許可。6 無論幕后交易細節如何,這一決定標志著美國對華高端芯片封鎖的策略出現短暫松動。英偉達CEO黃仁勛也在7月親赴中國,出席了在北京舉行的供應鏈博覽會,并高調表達了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稱贊中國AI產業的進步。這一系列動作被視為英偉達對中國釋放善意、搶抓市場機遇的重要信號。7
2025年7月底:中國多家科技企業旋即向英偉達提出H20訂單需求。為滿足市場熱情,英偉達在7月下旬緊急向臺積電追加了30萬顆H20芯片的生產訂單。業內預測,H20芯片在2025年全年的出貨量可能突破100萬顆。然而,就在英偉達積極擴產、國內用戶翹首以待之際,中國政府出于安全考慮并未貿然放行該芯片的大規模部署。8 7月21日,中國國家安全部在官方社交媒體賬號發布罕見安全警告,稱外國芯片可能在設計和制造階段被故意嵌入后門,這些后門可遠程控制設備執行特定任務,包括“自動打開攝像頭和麥克風”、“在后臺收集并回傳特定數據”等。該警告直言:外國芯片可能成為定時炸彈式間諜裝置。9 7月31日,網信辦宣布約談英偉達,要求對H20芯片可能存在的后門風險作出說明(即本次事件)。
二、國際媒體解讀與全球輿論動向
此次“中國約談英偉達”的消息一經公布,立即引起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和解讀。在全球輿論看來,這一事件不僅關系一家公司業績,更折射出中美技術角力的新動向。10
路透社指出,美國政府于 7 月臨時解除了此前對 H20 芯片的出口限制,英偉達隨即向臺積電追加生產訂單 30 萬顆,以應對中國市場的強勁需求,業內預計全年出貨量可能超過 100 萬顆。
有關中國方面安全擔憂的背景,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提到,美國參議員湯姆·科頓(Tom Cotton)于 2025 年 5 月提出《芯片安全法案》(Chip Security Act),該法案建議所有出口受控 AI 芯片必須內置地理位置驗證機制,以供政府追蹤流向。作為《芯片安全法案》的聯合推動者,美國伊利諾伊州民主黨眾議員、前粒子物理學家比爾·福斯特(Bill Foster)指出,追蹤芯片流向的技術早已具備,并且在英偉達的芯片中已有部分實現。他表示,考慮到谷歌等企業已在數據中心的 AI 芯片中應用類似的定位機制作為安全手段,英偉達顯然具備同樣能力,很難令人相信其無法做到。11 不少國際媒體認為,約談英偉達正是中方對美方“芯片定位提案”的一種回應,顯示中國不會在核心算力設備上讓渡主權或信任。12
為說明中國監管模式的延續性,路透社還將此次英偉達事件與 2023 年中國禁止采購美國存儲廠商美光(Micron)產品的先例聯系起來,指出中國已多次因國家安全原因審查或限制進口高科技硬件產品,國家安全正日益從數據平臺擴展至底層算力硬件層面。13
此外,路透社還援引研究機構Gavekal分析師張桐莉(Tilly Zhang)的觀點稱:“英偉達芯片如今對中國而言已非不可或缺,它們很容易就會被擺上談判桌。”她指出,與數年前相比,中國顯然更有底氣也更有能力不依賴海外技術,國產替代的潛力正在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方對談判的籌碼和信心。
綜合全球媒體的解讀,這場圍繞H20芯片的風波已遠超商業事件本身,而被賦予了技術安全、政策博弈、產業信任等多重意義,反映出AI芯片在當前地緣科技競爭中的敏感性和戰略價值。
三、趨勢觀察:芯片管控升級背后的制度與信任裂縫
圍繞 H20 芯片的管控與回應,呈現出中美監管機制正從數據平臺延伸至底層硬件,安全合規要求前移至設計與制造環節的大趨勢。美方通過立法推動芯片出口附加追蹤裝置,以加強使用可控性;中方則通過技術問詢與供應鏈審查,將可信基礎設施作為產品準入前提。這一轉變意味著,企業面臨的政策環境不再是單一主權市場內的技術合規,而是跨制度、跨規則之間的持續適配。對企業而言,這類監管前置與制度差異,正在顯著增加運營的不確定性與合規成本。產品不僅要滿足客戶需求,還需對出口目的地的政治預期與安全容忍度保持敏感;在全球供應鏈高度聯動的背景下,微小的制度摩擦,也可能引發上游設計、中段制造、下游部署的連鎖調整。
更深層的影響則體現在信任條件的變化上。在AI時代,芯片是數字經濟和智能社會的基石。當關鍵部件在國家間失去最起碼的信任支撐,跨境科技合作的風險感知將不斷上升,技術交流與合作將步履維艱。如果作為基礎的芯片領域不能重建對彼此技術產品的起碼信任,這種危機還可能擴散到其他高科技領域。這不僅是對技術企業的外部挑戰,也將深刻影響全球技術產業鏈的分工方式與合作邏輯。對于企業而言,如何在政治壓力下保持供應鏈穩定、如何在合規與市場中尋求平衡,將是巨大的考驗。
四、結語
中美在AI芯片鏈條上的相互依賴,決定了兩國之間仍有合作對話空間。但“芯片后門”所引發的爭議,可能成為未來一段時間中美技術競爭的新熱點。如何在強化安全底線的同時,避免全球技術體系進一步撕裂,將考驗雙方的智慧,也將影響全球科技生態的未來走向。
參考資料:
本文所含內容僅供學術研究與市場分析交流使用。文中所述觀點和分析均基于公開信息,不代表任何公司、機構或組織的官方立場。如需轉載本文內容,請注明來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未經授權,不得對文章內容進行任何形式的修改或刪減。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網絡法理論與實務前沿編輯 | 魏佳彤
排版|林佳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