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蘭德公司發布報告《中美沖突、競爭與合作的動因:通用人工智能誘發的五大國家安全難題》(Incentives for U.S.-China Conflict,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cross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s Five Hard National Security Problems)。報告指出,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或將重塑全球權力格局,并將中美戰略競爭推向新階段,尤其可能在顛覆性武器、權力體系變革、殺傷性武器擴散、智能體失控及國家局勢不穩定五大領域引發國家安全難題。同時,報告指出盡管中美的戰略互疑持續加深,但在避免人類生存風險層面仍存在共同利益,這為雙方的有限合作提供了空間。
一、顛覆性武器的出現
通用人工智能可能催生出顛覆性武器,例如能夠削弱對手核威懾的導彈防御系統,或是可以破壞他國關鍵基礎設施的網絡能力。這種顛覆性武器會改變兩國在戰爭威懾與戰略穩定方面的考量,擁有它的國家可能急于利用其獲取決定性戰略優勢,而尚未擁有的國家則可能產生先發制人打擊的沖動。同時,人工智能決策過程的不透明性也會增加誤判與沖突升級的風險。但是,鑒于任何顛覆性武器都可能破壞現有的威懾平衡,兩國或許愿意在緩和局勢與增強互信方面尋求合作空間。比如可在“由人類而非人工智能決定核武器使用”這一現有共識的基礎上,推動兩國探討如何降低人工智能系統導致意外或非故意升級的風險,從而實現互利。
二、權力結構的系統性轉變
通用人工智能帶來的結構性變革,不僅體現在軍事領域,還涉及經濟、輿論、社會治理等多個領域的競爭。在輿論層面,美國擔憂自身的政治生態及民主制度會受到外部人工智能的干擾,比如他國可能通過制作深度偽造內容等方式推進“認知戰”。在經濟層面,報告指出人工智能可能加速科技進步與經濟成果的產出,即使僅利用人工智能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左右的增長,長此以往也可能積累起顯著優勢,這種差距甚至可能對地緣戰略格局產生決定性影響。不過,兩國仍存在可開展合作的共同利益領域,例如在醫療健康、環境保護、災害防范等全球性議題上,雙方有望跨越競爭障礙進行合作。
三、殺傷性武器的擴散風險
通用人工智能的發展降低了核武器、生化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技術門檻,使得非國家行為體乃至普通個體都可能獲取這類武器的研發能力。因此,雙方在這一領域存在強烈的合作動因,可共同建立人工智能應用監測機制、搭建全球情報共享平臺以及制定相關國際規范來阻止降低全球風險,增進兩國互信。但是,雙方戰略互信的缺失、戰略優先級的差異以及對敏感情報的保密態度差異會給合作帶來挑戰。此外,報告認為中美圍繞人工智能開源還是閉源的軟實力競爭可能成為新的摩擦點。
四、失控的人工智能體
當前人工智能體已經能夠自主生成代碼,還能在連接互聯網時與外部系統交互。盡管其尚未達到通用人工智能水平,但已展現出較強的自主能動性。因此,即便其未達到通用人工智能水平,也可能因故障或行為失控導致嚴重后果。比如人工智能空中交通控制系統因設計缺陷或突發情況,指揮全國范圍內的飛機發生碰撞。在這類領域,美國與中國面臨著相同的監管需求和安全責任,確保這些系統安全可控地運行是兩國的共同訴求,雙方可能會攜手制定安全監管標準、建立技術共享機制以及構建應急響應協作體系。
五、不穩定的國家局勢
無論通用人工智能最終能否實現,對它的追求都可能引發一段不穩定時期。各國和科技公司都在競相爭奪這一變革性技術的主導地位,而這種競爭可能導致緊張局勢升級。盡管中美兩國在無論通用人工智能領域存在競爭,但兩國同樣都不希望局勢失控、崩壞而損害共同利益,都有避免因追求先進人工智能能力而導致沖突升級的動機。
六、結論
報告指出,在通用人工智能相關的國家安全問題上,中美兩國的確可能出現競爭乃至沖突,但在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風險等問題上,合作對雙方更加有利。尤其在競爭激烈的領域,溝通與對話是化解誤判、防止沖突升級的關鍵。與此同時,也需認識到合作面臨的障礙,如軍事保密的需要、兩國的戰略互疑等。因此,構建溝通與合作機制是一項長期任務,無法一蹴而就。報告建議,在短期內,美國可通過非官方或半官方對話機制開啟交流,通過組建專家工作組、在現有政策對話中納入相關議題討論等方式穩步推進合作;把握當前的窗口期,在推進競爭的同時,也要創造并維持合作機會,實現兩者的平衡推進。